醫療能力和質量“雙提升”

我國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堅實基礎。2017年底,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174.9萬,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98.8萬,執業(助理)醫師339萬。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44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達1.82人,每萬人口公共衛生人員達6.28人。

截至目前,衛生健康領域共有211名院士、61名“國醫大師”。在2000年至2017年間,在醫學科研方面共獲得597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吳孟超、王忠誠、王振義、屠呦呦、侯雲德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子宮頸檢查或hpv 檢查及注射預防疫苗是預防HPV的最有效方法。在香港,HPV基因檢查及子宮頸檢查可由家庭醫生、全科醫生或婦科醫生進行,研究證實,定期進行檢查可大大減低患病風險.

近年來,我國深化醫教協同,構建起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的醫學人才培養制度。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40萬人,多渠道加快培養全科、兒科、精神科等緊缺人才,累計培訓全科醫生25.3萬人,定向免費培養了3.8萬名本科醫學生,基本實現了為中西部地區每個鄉鎮衛生院培養1名本科醫學生的目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人員累計參加崗位培訓700餘萬人次。大力開展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和面向基層衛生人員的繼續教育,通過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的人數年均300多萬人。2011年至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約60億元,支持各地開展全科醫生培養培訓、基層衛生人員培訓、臨床急需緊缺人才培訓、公共衛生機構專業人員培訓、衛生管理人員培訓以及縣級骨幹醫師培訓等項目,累計培養培訓約600萬人次,提高了在崗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和素質。

我國衛生健康人才隊伍數量和質量“雙增長”,帶動了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雙提升”。

通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我國醫療質量呈現“四升一降”的趨勢: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醫療服務效率有所提升,部分專科、重點病種和手術診療質量穩中有升,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續下降並穩定在較低水平。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衛生統計2018》顯示,中國嬰兒出生時的健康預期壽命首次超過美國。

目前,我國醫療技術發展呈現4個趨勢:微創、無創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精准化、個體化治療日臻成熟,以器官移植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療取得顯著成效。

微創、無創技術降低了手術風險,患者創傷小、疼痛輕、康複快,是國際醫療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我國微創、無創技術已覆蓋絕大多數專業,內鏡、介入等部分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胸腔鏡、腹腔鏡、消化內鏡、支氣管鏡、血管介入等已在縣級醫院普及。虛擬現實技術和3D打印技術已在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等領域廣泛應用,使手術更加精准、安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在病理診斷、影像診斷等方面嶄露頭角,提高了診斷的准確性和效率;遠程會診系統廣泛建立,人民群眾可就近接受大醫院專家會診。

中西醫調理健康養生是近年深受關注的話題!不論中醫或西醫,都研製很多健康食品,尤其中醫調理的療程和副產品,更是大行其道!健康情報專區,邀請不同範疇的醫生,中西合璧,為你深入解開坊間的養生疑團,更會糾正不少流傳的誤解。

循證醫學、多學科協作診療等新模式廣泛開展,為患者提供了個體化診療;基因檢測、靶向藥物等精准治療技術已經在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中廣泛應用。

血液透析、人工肝、體外膜肺氧合等器官功能替代技術廣泛應用於臨床,人體器官或人造器官移植取得重大進步。2017年我國完成器官移植手術超過1.6萬例,占當年世界器官移植總量12.3%,位居世界第二位,移植受者生存率等質量指標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全磁懸浮人工心髒,並用於救治病人。

PR